目 录CONTENT

文章目录

采购中的趣味经济学思维(一篇涨知识的采购好文)

采购帮
2024-03-12 / 1 评论 / 0 点赞 / 56 阅读 / 5649 字 / 正在检测是否收录...
温馨提示:
本文最后更新于 2024-03-12,若内容或图片失效,请留言反馈。部分素材来自网络,若不小心影响到您的利益,请联系我们删除。

yibei-geng--UdYbiywGeg-unsplash.jpg

采购在常人眼中是一件简单的差事儿,仿佛只有下单催货这种机械活儿。但如果深浸其中数年,你会发现优秀的采购其实要求的是复合型人才,会技术懂交流,谙心理擅数据,高可俯瞰国际形势/行业发展/企业现状,低可深入流程漏洞\关键工序\物流瓶颈。那么今天,笔者就想再拓宽一个角度,从经济学角度来看看采购中的大小事务,希望跨界的“交流”也可以给你带来一些新的思维方式。

原材料成本上涨,最终产品价格一定要上涨吗?

每天季度/年度谈价时,采购听到最多的就是供应商的抱怨,现在生意难做、原材料和人力成本都在上涨,公司快撑不过去了,必须要涨价了。这些“套路”就如同和尚念经一般,每当采购提出要降价时,供应商就开始这些话术。采购当然不会轻易答应供应商的这种要求,但该如何回应呢?

假想因为原材料成本上涨,最终价格就要上涨,那是不是不管原材料成本涨到多少,最终价格就能按原材料成本乘上一个利润率来定价呢?如果是这样,这种天价谁来买单?所以说,供应商的套路不成立,因为其中只提到了供应,忽略了经济学中另一个重要概念,需求。

经济学思维:不是供应决定产品价格,而是最终产品的供需决定了原材料的成本。

所以,采购日常工作的一项重要的内容,就是增加需求对价格的弹性(经济学概念,即增加替代品和应变空间)。尽力避免独家供货,高金额物料配上至少三家供应商,如此下来,采购就不必如此依赖一家供应商,当供应商想要挑战彼此的供需关系时,采购可以风清平淡地回应,你涨价是你的权利,我不选择是我的自由,换用经济学语言就是,我的需求,对你的价格是有弹性的。

招标规则的“事与愿违”

不同于其它学问研究的是“事与愿符”的规律,经济学关心的是“事与愿违”的规律,即美好愿望不一定带来美好结果。


比如,大型企业的采购流程,往往包含一套完整的招标规则。招标规则制定的非常详尽,不仅有质的要求,比如在招标过程中公平公正公开,更有量的细节,比如大于多少金额要求什么级别的领导参与招标全程,且招标结果要上报到哪个级别的领导审批。愿望是美好的,希望重点控制大金额的招标过程,期望获得满意的招标结果,但想想这些繁文缛节执行下去,会不会发生一些畸形的反应?比如,

1. 对部分物料进行招标,其它物料想方设法不招标,以期降低金额,不获取“额外”关注。

2. 对一篮子物料进行分类,可以一次招标的分成几个小类招标,降低金额。

3. 采购员们的招标工作往往是同一时间开展,部门领导分身乏术,根本不可能全部全程参与,但迫于流程压力,也只好在相关文件上签名代表自己有参与。政策流于形式。

那这些“应对措施“会带来什么结果呢?

1. 招标整体盘子缩水,对供应商的吸引力降低,影响招标结果;

2. 心怀鬼胎的采购故意避开领导的真正参与,领导能参与的反而是无悬念且贡献有限的招标项目;

3. 详尽的招标规则带来了过高的内耗损失,采购员的精力耗费在如何符合招标流程上更多,那么在真正如何降成本上花费的精力就会减少。

综上,美好愿望的初衷经由这些人的主观能力性影响,反而可能变得对招标有害。相反,笔者比较欣赏有些公司的简单的招标规则,即对结果负责,且个人的收益直接与招标结果挂钩。当收益与个人行为挂钩后,就会极大地调动个人的积极性,当企业目标与个人目标在同一跑道上时,就会使人力资源得到最大化地利用。

就如同经济学中提到的规则:往往是那些让地社会里每个人都有积极性去积累财富的规则,或者那些让社会能够健康发展的规则,才是公正的规则。

以上举了三个采购常见案例,运用经济学原理来分析并应用。有些道理可能按常理也能推导出来,并不一定要运用经济学,那是因为经济学其实没有那么高深,它已经印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和思维中去了。但如果深入学习经济学,真正掌握经济学的思维,就像给士兵配上了刀剑,虽然徒手搏斗也可能能把敌人打退,但有了武器加持,能让你有理有据,赢得更轻松漂亮。

作者:Joanne  来源:采购从业者

0

评论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