目 录CONTENT

文章目录

牺牲质量的降本,是最高成本!

来源网络
2024-06-07 / 0 评论 / 0 点赞 / 45 阅读 / 0 字
温馨提示:
本文最后更新于2024-06-07,若内容或图片失效,请留言反馈。 部分素材来自网络,若不小心影响到您的利益,请联系我们删除。
广告 广告

企业的质量部门常常遇到一个共同的困惑:

如果企业追求成本,是不是必然会牺牲质量?

反之,如果企业追求质量,成本是不是必然会上升?

下文将探讨:

  1. 企业质量和降本能否同时兼顾?

  2. 为什么会产生质量和成本的矛盾?

  3. 企业的不同阶段,质量工作该怎么做?

  4. 降本过程中,质量该如何管理?

质量和成本真的只能顾此失彼吗?

很多时候,为了降成本,产品在质量上常常让路。然而,质量本身的成本却更高,甚至会给企业带来很多无形的损失。

比如——

  • 因为质量问题,大量产品返工,是一笔巨大的成本;

  • 被客户退货,又是一笔巨大的成本;

  • 引发市场整改索赔,更是一笔不可估量的损失。

即使是世界500强企业,也常常避不开这个坑。

20世纪90年代,丰田采用了全球化生产模式,大规模在美国建厂,让一些美国零部件生产商为其生产相关零部件。

为了压低整车售价,提高价格竞争力,并获得足额利润,丰田对美国生产商下达了一道特别的指令,即压缩50%的成本。

美国的零部件生产商对这道指令怨声载道,在他们看来,这是根本无法完成的任务。

为了满足丰田的硬性要求,美国生产商不得不开始牺牲质量。

其中,表现最为明显的,是美国CTS公司生产的油门踏板。为了达成指标,CTS决定压缩原材料成本。很快,一批粗制滥造、规格不一的材料被送到了生产线上。

就这样,一批又一批的劣质件生产了出来,交到了丰田手中。

后果可想而知,当丰田汽车上市后,油门踏板事故频发,最终导致丰田大批量召回超过1000万辆的汽车。面对后续高达100亿美元的赔偿,丰田深陷泥潭,久久不能脱身。

降本,就必然会牺牲质量吗?

0
  1. 支付宝打赏

    qrcode alipay
  2. 微信打赏

    qrcode weixin
广告 广告

评论区